欢迎来到北京爱尔斯生态环境工程有限公司

jquery带微信二维码的返回顶部代码 - 素材家园

Copyright©1995-2017  北京爱尔斯生态环境工程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京ICP备:11009460号-2                    网站建设:中企动力 北京

 

     人力资源

 

 

       人才理念

 

       加入我们

 

       

 

       

 

       

 

 

 

 

 

 

 

 

合作伙伴

 

 

合作伙伴

 

 

 

 

 

 

 

 

社会公益

 

 

麻城项目公益事项

 

 

 

 

>
>
爱尔斯微课堂|间歇增氧垂直流人工湿地在不同曝气参数下脱氮的分层效应

新闻中心

News

爱尔斯微课堂|间歇增氧垂直流人工湿地在不同曝气参数下脱氮的分层效应

2022/09/19
【摘要】:

 

 

人工湿地作为绿色环保型污水处理技术系统常用于水环境治理,但在使用中常因供氧量低而造成TN去除效率低。为提高湿地内部溶解氧含量、增强脱氮能力,一般多采用人工强化增氧技术,其中机械曝气是目前效率最高应用最为广泛的增氧方式,而间歇曝气方式能创造好氧-缺氧的交替环境可有效避免硝态氮积累问题,在未造成运营成本大幅增加的同时达到较好的TN去除效果。本文为解决垂直流人工湿地存在脱氮效能有限的突出问题,以新型间歇增氧垂直流人工湿地为研究对象,介绍了不同工况对人工湿地污染物去除的分层效应及去除效果的影响,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一定参考。

 

 

 

 

间歇增氧垂直流人工湿地装置为有机玻璃制成的圆柱状结构,内径30cm,高80cm。在距湿地底部45cm处设置法兰和密封盖板,将湿地分为上下2部分,并通过曝气圆筒底部相通。湿地下部自下而上依次填充粗砾石(粒径30-50mm,高度10cm)、细砾石(粒径10-20mm,高度15cm)、煤渣(粒径5-10mm,高度20cm);湿地上部由同心多孔圆环分成多个区域,最内侧为内径5cm的曝气区,底部开口与湿地下部贯通,放置曝气装置,气体流量计控制曝气流量,继电器控制曝气泵的启闭;向外为湿地植物区,由内径14、19、26cm三层挡板构成,填充粒径1-3mm沙土(高度25cm),湿地植物芦苇种植在内径14cm和19cm挡板组成的圆环区域内,目的是限制根系发散生长,形成根系圆环屏障墙;最外侧为出水区。废水经湿地底部进入,依次流经粗砾石层、细砾石层、煤渣层、曝气区、湿地植物区,最后经出水区排出。

 

根据不同的曝气参数共设置8组工况,编号为AP1-AP8。根据曝气量大小,将AP1-AP4工况设为R1组(曝气量为1m3·h-1),AP5-AP8工况设为R2组(曝气量为2m3·h-1),各工况具体曝气参数见下表。待出水指标稳定后,各工况均连续运行14d。在各工况下的每个运行周期(2d)结束后分别采集细砾石层、煤渣层、曝气区、湿地植物区和出水区水样测定水质指标,考察不同工况对污染物在湿地中的分层去除影响。

 

采用人工模拟生活废水,进水流量为10L·d-1,HRT设定为48h。COD、NH+4-N分别以葡萄糖、氯化铵提供,进水COD为200mg·L-1、NH+4-N为25mg·L-1。pH为6.5-7.5。KH2PO4作为微生物的磷源,维持COD∶P为100∶1。微量元素添加量1mL·L-1,其中含有15g·L-1EDTA、0.99g·L-1MnCl2·4H2O、0.43g·L-1ZnSO4·7H2O、0.25g·L-1CuSO4·5H2O、0.22g·L-1Na2MoO4·2H2O、0.19g·L-1NiCl2·7H2O、0.014g·L-1H3BO4

 

 

不同工况下氮污染物去除的分层效应

不同工况对NH+4-N分层去除影响

 

不同工况下IA-VFCW对NH+4-N的分层去除效果如上图所示。进水NH+4-N质量浓度为25mg·L-1,各工况(AP1-AP8)下细砾石层和煤渣层中NH+4-N质量浓度变化不大,分别为21.83-22.67mg·L-1和18.33-19.67mg·L-1,且平均去除率分别为10.8%和13.3%,说明两区域对NH+4-N去除效果较差。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是∶一方面湿地填料物理吸附对-N去除贡献较低;另一方面,因曝气装置位于细砾石层和煤渣层上端,所提供的氧气扩散到下部的含量有限,无法返混复氧,微生物硝化反应所需氧气只能由湿地自身复氧及进水溶解氧来提供,供氧不足难以形成好氧环境,且硝化菌对氧气亲和力低于异养微生物,在对氧气竞争中处于劣势,从而进一步抑制了氨氧化细菌和亚硝酸盐氧化菌的活性,无法对NH+4-N进行有效降解。此外,工况的改变并未引起细砾石层和煤渣层中NH+4-N浓度的明显变化,这也与两区域处于曝气区前端有关,曝气条件改变造成的溶解氧波动对2个区域干扰较小。

 

废水自煤渣层汇集后进入曝气区、湿地植物区和出水区,各工况下NH+4-N浓度均显著下降,其中曝气区、湿地植物区和出水区NH+4-N质量浓度分别为1.33-12.33、1.17-11.17、0.67-6.33mg·L-1,NH+4-N去除率分别为54.2%、6.3%、3.2%。曝气区对NH+4-N去除率显著增加的主要原因是,间歇曝气使废水中溶解氧含量充足,好氧硝化细菌代谢活性提升,NH+4-N被氧化为亚硝酸盐或硝酸盐而去除。随后,废水流经湿地植物区,NH+4-N的浓度进一步下降。这是因为湿地植物区种植芦苇,且芦苇根系交错形成根系屏障墙,增大废水与根系接触面积,根系对废水中氮素吸收加强,并协同根系硝化微生物进一步提高了NH+4-N的降解效果。 

 

由图可知,工况的改变显著影响了曝气区和湿地植物区NH+4-N去除情况。随曝气量、曝停比、曝停周期的变化,各个曝气工况下NH+4-N出水浓度及去除率呈规律性变化。曝气区中,在相同曝停周期下,曝停比为3的AP2、AP4工况NH+4-N去除率较曝停比为1∶3的AP1、AP3工况分别提高了20.3%、41.3%。当曝气量为1m3·h-1时(R1组),AP2工况下曝气区NH+4-N去除率较AP1工况下提高了20.3%,AP4工况下曝气区NH+4-N去除率较AP3工况下提高了41.3%;AP4工况下曝气区对NH+4-N去除率较AP2工况下提高了6.5%,AP3工况下曝气区对NH+4-N去除率较AP1工况下则降低了14.5%。可知在1m3·h-1曝气量下,高曝停比工况(AP2、AP4)曝气区NH+4-N去除率显著高于低曝停比工况(AP1、AP3),且高曝停比下曝停周期的延长更有利于NH+4-N的去除。这主要因为∶高曝停比及长时间曝气更有利于好氧区域的扩大并稳定存在,使硝化反应进行的更充分;低曝停比下曝停周期延长将扩大厌氧区域,造成DO不足,导致硝化反应进行不彻底。在湿地植物区中,R1组的AP3工况下NH+4-N浓度最高,NH+4-N去除率也仅有4.7%,与曝气区情况类似,仍归因于低曝气量、低曝停比和长曝停周期的影响。 

 

当曝气量提高到2m3·h-1时(R2组),相较R1组,

AP5-AP8工况下的曝气区和湿地植物区中NH+4-N去除率变化并不显著。这可能是因为:在2m3·h-1的高曝气量下,单位时间内硝化细菌可利用的氧气更多,活性高,从而对其他工况(曝停比、曝停周期)的响应不强,且R2组在湿地植物区各工况下的NH+4-N质量浓度较低(平均值2.76mg·L-1),去除率也普遍高于R1组。 

 

结合上表中的出水区NH+4-N浓度,IA-VFCW在AP3工况下(曝气量1m3·h-1、曝停比1∶3、曝停周期12h)对NH+4-N去除率最低。这主要因为曝气量较低(1m3·h-1),同时由于曝气间隔的延长(9h),氧气不足以维持整个曝停周期的好氧环境,厌氧区域形成并长时间存在,从而抑制了硝化反应进行。曝气量提升到2m3·h-1的R2组出水NH+4-N平均去除率(92.4%)高于R1组(82.9%),结合各工况下NH+4-N分层变化情况,可见曝气量的提高是NH+4-N去除性能增强的关键。

 

不同工况下NO−2-N、NO−3-N分层累积

不同工况下NO2--N和NO3--N分层浓度如上图所示。各曝气工况下(AP1-AP8)细砾石层和煤渣层的NO2--N质量浓度分别为0.02-0.06mg·L-1和0.02-0.07mg·L-1,平均质量浓度分别为0.04mg·L-1和0.04mg·L-1;细砾石层和煤渣层中NO3--N质量浓度分别为0.18-0.58mg·L-1和0.46-0.92mg·L-1,平均质量浓度分别是0.34mg·L-1和0.74mg·L-1。可见,NO2--N和NO3--N在两区域并无明显积累,这与各工况下细砾石层和煤渣层较低的NH+4-N去除率相对应。这主要是由于湿地下部溶解氧含量有限,区域内主要为厌氧空间,硝化过程产生的NO2--N和NO3--N可直接在反硝化微生物作用下转化为N2。

 

废水进入曝气区,NO2--N和NO3--N质量浓度在各工况下均有着显著升高,NO2--N和NO3--N平均质量浓度较煤渣层增幅分别为440%、1117%,NO3--N质量浓度的增幅是NO2--N的2.5倍。这表明,亚硝酸盐氧化菌活性较高,可迅速将氨氧化细菌产生的NO2--N进一步氧化为NO3--N,未造成NO2--N明显积累。

 

如上表所示,所有工况下曝气区NO2--N平均积累量为0.23mg·L-1,受工况影响不明显。曝气量为1m3·h-1的AP1-AP4工况下曝气区NO3--N质量浓度变化较小(平均值为7.93mg·L-1),较煤渣层的平均值(0.80mg·L-1) 增幅为896%;而曝气量为2m3·h-1工况 (AP5-AP8)下,曝气区NO3--N积累明显,且受工况影响程度不一,其较煤渣层NO3--N质量浓度增幅分别为660%、1142%、1210%、1592%。可见,AP5工况(曝气量2m3·h-1、曝停比1∶3、曝停周期6h)下NO3--N质量浓度增幅最小,AP8工况(曝气量2m3·h-1、曝停比3、曝停周期12h)下增幅最大。这可能由于高曝气量与高曝停比会压缩IA-VFCW厌氧空间,反硝化作用受限引起NO3--N积累。废水进入湿地植物区后,NO2--N和NO3--N质量浓度均呈现下降趋势(平均值分别为0.21mg·L-1和8.25mg·L-1),较曝气区降幅分别为8%和9%。褚润等人的研究表明,植物根系能够吸收一定的NO3--N。本研究所采用的IA-VFCW中独特的同心圆环设计,使芦苇根系紧密交织成根系屏障墙,提高了芦苇根系对NO3--N的吸收效率,同时使功能菌得以富集。低曝停比工况(AP1、AP3、AP5、AP7)下湿地植物区NO3--N质量浓度低于相应的高曝停比工况 (AP2、AP4、AP6、AP8),其原因在于低曝停比下因停曝时间相对较长,IA-VFCW厌氧区空间相对扩大,利于微生物进行反硝化。

 

不同工况对TN分层去除的影响

不同工况下TN分层浓度和TN去除率变化如上图所示。进水NH+4-N质量浓度为25mg·L-1,各工况(AP1-AP8)下细砾石层和煤渣层中TN浓度无明显差异,工况的改变对细砾石层、煤渣层TN去除影响较小。各工况下细砾石层TN平均质量浓度为22.69mg·L-1、平均去除率为9.6%。各工况下煤渣层TN平均质量浓度为19.78mg·L-1、平均去除率为11.6%。结合NH+4-N、NO2--N和NO3--N变化情况可见,细砾石层、煤渣层因自然复氧速率差,区域内溶解氧浓度较低,导致NH+4-N向硝酸盐的转化过程受到抑制,反硝化进行所需要的硝酸盐不足,从而造成TN的去除效果差。

 

AP1-AP8各工况下曝气区TN浓度及去除率如表所示。在曝气量为1m3·h-1的R1组(AP1-AP4),AP2工况下曝气区对TN的去除率较AP1工况下提高了19.1%,AP4工况较AP3工况提高了40.1%;AP4工况下曝气区对TN的去除率较AP2工况下提高了9.3%,AP3工况较AP1工况降低了11.7%。数据表明,在1m3·h-1曝气量下,高曝停比(AP2、AP4)时曝气区对TN去除率均显著高于低曝停比时(AP1、AP3),且高曝停比时曝停周期的延长有利于TN的去除,低曝停比时曝停周期的延长会降低对TN的去除效果。结合各曝气工况下曝气区NH+4-N的去除及NO2--N、NO3--N积累结果分析可得,TN去除过程的限速步骤为硝化过程,高曝停比与长曝停周期会使硝化反应进行较为充分,从而提高TN去除率。

 

曝气量提升到2m3·h-1的R2组(AP5-AP8),AP5工况下曝气区对TN的去除率较AP1工况下提高了23.6%,AP7工况较AP3工况提高了29.5%。这表明低曝停比时,曝气量的增加将提高曝气区对TN去除率,因曝气量增加会使低曝停比时生物硝化过程进行的更加彻底。AP6工况下曝气区对TN的去除率较AP2工况下降低26.3%,AP8工况下较AP4工况下降低37.1%。这表明高曝停比时,曝气量的提高反而会降低曝气区对TN去除效果,高曝停比时提高曝气量虽会使NH+4-N浓度下降,但会压缩厌氧空间,使反硝化进程受阻,造成NO3--N的积累。

 

各工况下废水流经湿地植物区时TN得到进一步去除,TN去除率为1.8%-14.6%。可以看到,不同工况下湿地植物区对TN去除率存在较大差异,AP2工况下湿地植物区TN浓度较曝气区降幅最大(27%)。结合图中的结果可知,湿地植物区中NH+4-N浓度降低了61%,NO2--N浓度降低了19%。根据好氧硝化理论,NH+4-N和NO2--N经硝化反应的去向为NO3--N,而湿地植物区的NO3--N浓度却不升反降(较曝气区降幅达16%),说明湿地植物区同时发生着反硝化作用降解硝酸盐。有研究表明,湿地植物可通过根系释放、死亡分解等来调控氮素转化途径和反硝化进程,其为湿地进行反硝化的主要场所。同时,芦苇根系周围的环境中可依次呈现好氧、厌氧及缺氧状态,可创造有利于多种微生物生存的微环境,通过硝化反硝化作用实现对TN的有效去除。

 

如表所示,不同曝气工况下IA-VFCW出水TN浓度及去除率差异较大。在AP5工况下有着最高的TN去除率(77.0%),这与图中较高的NH+4-N去除率和图(b)中较低的NO−3-N浓度积累相对应。同时,AP3、AP6、AP8工况下IA-VFCW对TN去除率都很低(分别为37.9%、37.2%、35.1%)。AP3工况下TN去除率低的原因主要在于∶受低曝气量(1m3·h-1)、低曝停比(1/3)和长曝停周期(12h)的影响,厌氧区域扩大,硝化反应受限,导致氨氮无法转化为硝态氮而去除。AP6和AP8工况下TN去除率低的原因有2点∶其一,受到高曝气量(2m3·h-1)、高曝停比(3∶1)的影响,AP6和AP8工况中湿地曝气区NO3--N大量积累(平均质量质量浓度分别为10.89mg·L-1和15.23mg·L-1);其二,在AP6和AP8工况下,废水在湿地植物区NO3--N质量浓度分别为10.85mg·L-1和15.21mg·L-1,相对曝气区几乎没有下降。这可能与湿地植物区废水有效C∶N(COD/NO3--N)低有关,C∶N可衡量反硝化反应能否充分进行,是影响TN降解率的关键因素之一。结合湿地植物区中COD值和图(b)中的NO3--N浓度,可得在AP6和AP8工况下C∶N分别为1.85和1.26,远低于反硝化效果最佳时的C∶N(4-6),而对于TN去除率最高的AP5工况,湿地植物区C∶N为4.68。

 

 

 

 

 

不同工况下COD去除的分层效应

 

不同工况下COD分层值和去除率如图所示。进水COD值为200mg·L-1,各工况下细砾石层COD值为59.59-71.71mg·L-1,COD去除率为64.1%-70.2%;煤渣层COD值为43.94-58.68mg·L-1,较细砾石层COD降低了15%-35%。造成COD去除差异的可能原因是∶由于填料空隙和比表面积不同引起的,孔隙率和比表面积较大的填料介质可以增加附着面积,从而提高其对COD的去除率。各工况下曝气区COD值为20.01-25.25 mg·L-1,较煤渣层降幅为49%-62%。这表明好氧条件有利于COD的去除,好氧微生物在耗氧有机物(以COD计)的降解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废水流入湿地植物区,COD进一步降低,较曝气区平均降幅为17%。JI等人的研究表明,种植植物的人工湿地比无植物的人工湿地COD去除率要高出11.14%,湿地植物是COD去除的重要参与者。由表可见,在AP1-AP8工况,IA-VFCW出水COD去除率为89.9%-93.1%,高于传统人工湿地的69.4%-81.5%。传统人工湿地中因氧气供给不足,整体呈现缺氧环境,各种好氧和厌氧微生物无法充分发挥作用。而间歇曝气湿地在提高了溶解氧浓度的同时,使湿地内部形成循环的好氧-厌氧环境,可为系统中好氧菌、兼性菌和厌氧菌提供良好的生存环境,COD可经过微生物的好氧呼吸、厌氧呼吸等作用而得到有效去除。AP4工况(曝气量1m3·h-1、曝停比1/3、曝停周期12h)中COD去除率最高,为93.1%。这说明低曝气量、低曝停比和长曝停周期更有利于IA-VFCW中耗氧有机物(以COD 计)的去除。

 

 

 

总结

 

◾ 间歇增氧垂直流人工湿地对污染物的去除在湿地内部呈明显的分层效应,且受运行工况的影响程度不同。细砾石层、煤渣层受工况影响较小,曝气区、湿地植物区和出水区受工况影响较大。细砾石层对NH+4-N、TN去除率较低,2个区域中均无NO2--N、NO3--N的积累;细砾石层对COD去除率贡献较大,曝气区对NH+4-N、TN去除贡献大。在高曝停比、高曝气量及长曝停周期下会造成NO3--N积累。

◾ 在1m3·h-1曝气量下,高曝停比会提高IA-VFCW对NH+4-N、TN去除。在高曝停比时,延长曝停周期利于NH+4-N、TN去除,在低曝停比时延长曝停周期会降低IA-VFCW对NH+4-N、TN的去除;在低曝停比时,曝气量的增加将提高IA-VFCW对NH+4-N、TN去除,在高曝停比时,曝气量的增加会降低IA-VFCW对NH+4-N、TN去除效果,并造成NO3--N的积累。

◾ 在曝气量为1m3·h-1、曝停比为3、曝停周期为6h的工况下,IA-VFCW对NH+4-N去除率最高为97.3%;在曝气量为2m3·h-1、曝停比为1∶3、曝停周期6h的工况下,IA-VFCW对TN去除率最高可达77.0%,脱氮性能明显优于传统垂直流人工湿地以及连续增氧人工湿地。

 

 

 

文章来源:环境工程学报 期刊

免责声明:图片来源于网络,文章有删改,另此系列文章仅为知识分享不作商业用途,若来源标注错误或涉侵权请留言,我们将及时联系您,验证权属证明后对文章进行更正或删除。

 

 

扫码关注爱尔斯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