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北京爱尔斯生态环境工程有限公司
新闻中心
News
爱尔斯微课堂|城市景观水体生态系统恢复及构建要点浅析(二)
本篇文章结合相关水质改善工程案例,围绕水底地形塑造、水生植物、水生动物、水体微生物生态系统构建四个方面,浅析城市景观水体生态系统恢复的要点及难点,以期为景观水体的生态修复提供技术支撑。
生态系统构建
的要点分析
水底地形塑造
城市景观水体的地形塑造是水体生态修复的基础,水底地形的塑造应充分考虑项目所在地主要动植物对其生境的要求,韩璐在《城市景观水体水质改善的生态修复效果研究———以上市曲阳公园中心湖为例》中写道,在曲阳公园中心湖水质改善工程中重新整理水下地形,营造适合水生生物的自然生态模拟环境,促进生态系统良好循环。下表列举了常见水生动植物对其生境的具体要求,由表可知各种水生动植物对其适宜水深的范围要求比较狭窄,且水深在整个类群的适宜跨度较大。城市景观水体往往面积有限且水位固定,在实际施工中,为减少施工难度和工作量,池体的底部地形一般都比较平坦或者近似为圆弧形,其建设后的最终水体深度很难保证各类生物对其生境的要求。因此设计构造不同深度的生境是生态系统构建的第一步。
常见水生动植物生境需求表
水生植物生态系统构建
城市景观水体生态系统的构建中水生植物生态系统的构建是核心,水生植物生态系统的初步形成是水体生态系统构建的一个重要过程。
水生植物系统的构建一般包括沉水植物、挺水植物以及浮叶植物。各种植物在整个系统中的作用不尽相同,研究表明沉水植物可以大量吸收水体中的氮、磷等营养物质,同时通过光合作用可以快速提高水体中的溶解氧浓度。此外,由于沉水植物的枝叶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能有效地吸附和促沉水体的悬浮物,从而提高水体的透明度。挺水植物可以通过其庞大的根系从湖底底泥中吸收营养元素改善沉积物的氧化还原条件,同时为涉禽等鸟类提供更好的生境。浮叶植物的叶子一般浮在水面进行光合作用,生长过程中对于水体的透明度较低,常作为水生植物系统构建的先锋物种。三种水生植物在水体水质净化、控制藻类过量繁殖以及防止水体富营养化的过程中都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不同水生植物品种之间的搭配比例以及播种顺序,会直接影响城市景观水体生态系统能否成功创建并稳定运行。在实际项目的生态系统构建的规划与设计中应根据环境条件和水生植物自身条件进行品种的选择和比例搭配,在时间和空间上进行科学布置,充分发挥水生植物品种间的互补搭配,对光照、营养和空间分别形成竞争优势,最终使整个生态系统高效运转。陈小峰等人在惠州西湖水质的改善及构建水生生态系统示范工程中,采用分步引入种植沉水、挺水、浮叶植物等技术,恢复水草群落,进而恢复湖泊生物多样性,通过修复湖泊水生生态系统,优化生态环境。
水生动物生态系统构建
水生动物生态系统的构建是维持水体生态系统稳定的关键。在景观水体中放养一定种类和数量的浮游动物(食藻虫)、滤食性鱼类、肉食性鱼类和底栖动物可以构建一条或多条食物链。而食物链相互交联形成一种网状形态的食物网,食物网越复杂,生态系统就会越稳定。
水生动物的放养应充分考虑水生动物物种的配置结构,科学合理地设计水生动物的放养模式(包括: 种类、数量、雌雄比、个体大小、食性、生活习性、放养季节以及放养顺序)。鱼类应优选滤食性和杂食性类,适当放养少量肉食性鱼类,其最适宜的放养时间为当年的11月至次年的5月底。放养的底栖动物能摄食底栖藻类,通过放养一定数量的虾类以摄食由岸边落叶、水中水草、水中动物粪便和实体等形成的有机碎屑,从而有效地净化水质,提高水体透明度。熊文等人采用非经典生物操纵理论,分批投放虑食性鱼类、杂食性鱼类及肉食性鱼类,通过延展食物链并控制植食性水生动物,增加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水体微生物生态系统构建
水中微生物具有体积小、比表面积大、繁殖能力强的特点,可以通过自身的新陈代谢对水体中污染物进行转化和消解,是水生态平衡的重要环节。在水生植物和水生动物的生长活动过程中,水体中会自然产生稳定的微生物种群。Huang等从学校景观水体中分离到一株红假单胞菌,该株红假单胞菌能有效去除合成氨废水中的氨,去除率达到99.67% 。利用水体自身的土著微生物或培养的微生物修复水体,使水体自净能力得到强化。在景观水体初期,污染物浓度相对较少,可不用额外的添加微生物菌剂。后期可根据需要投放微生物制剂净化水质,以保证水体生态系统稳定性。
城市景观水体生态系统恢复的核心是对水体中水生植物生态系统的构建,其优势在于适应性强,具有可持续性、稳定性、零能耗的特点。水生态系统构建的过程中还需重点考虑水底地形的改造及重塑,同时有根据地恢复水体中的动物和微生物生态系统。在水生态系统稳定修复后,不仅可以确保水体的自净能力,降低水体内源及外源污染,地区的生物多样性也将有所改善。
在实际景观水体生态系统的构建中需要根据地区自然环境特点,分析其具体地形特征、水系特点以及生物资源特点。在施工过程中遵循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原则。分阶段和分系统地对景观水体的生态系统进行修复。
来源:环境科学导刊 期刊
扫码关注爱尔斯生态